2022年3月14日,在中央研究院建置的台灣物種名錄中,犬、貓已由「外來種」更新為「外來入侵種」。
「依據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(CBD)的指導原則,外來種(alien species)係指被引入到其過去或現在自然分佈範圍之外的物種、亞種或較低等的分類群,包括可使該物種生存並隨後進行繁殖的任何部分,如配子、種子、蛋或繁殖體;而外來入侵種(invasive alien species, IAS)則指:『一個物種的引入和(或)擴散會威脅到生物多樣性者。』,而國際自然保育聯盟(IUCN)則將外來入侵種定義為『會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或棲息地中立足的外來種,且會促成改變,而威脅到當地的生物多樣性』。」 摘自林務局 自然保育網 〈外來種管理工作現況〉
台灣並無原生犬科動物、且原生的貓科動物僅有石虎與雲豹;路上常見的遊蕩犬貓,實為人類引入的外來種。而遊蕩犬貓與野生動物間的衝突時有所聞,犬小病毒、貓小病毒等疫病,也著實造成野生動物的威脅。無論是依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(CBD)的指導原則或國際自然保育聯盟(IUCN)對外來入侵種的定義,犬貓屬於外來入侵種應無疑義。
針對外來入侵種,實務上有許多解決的方式,移除、收容、共存、TNR等,都可能是選項。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(下稱台灣之心)針對遊蕩犬貓族群控制,考量務實、人道、效率等面向,採取多元且彈性的策略。
▎台灣之心對於遊蕩犬貓族群控制的策略
遊蕩犬族群管理策略中,建立飼主責任、絕育回置、移除後收容安養、移除後認領養與移除後撲殺…等都是行動方式。每個方法,所能解決的問題、觸及的對象、改善的目標以及規模效率皆有不同。以現階段而言,在相同資源之下,絕育回置(TNR)可以觸及的對象與防堵族群擴大的效率遠遠大於移除後認領養的TNA。
然而街頭上的動物不只是沒有主人的流浪犬貓,也包括有主的放養型犬貓。所以台灣之心目前的絕育行動方案,囊括了所有具繁殖風險的遊蕩犬。
針對有主放養犬貓以絕育、狂犬病疫苗注射及施打晶片辦理寵物登記做為主要手段.無主流浪犬貓採捕捉絕育回置的TNR流程,同時也會依據不同的個案、環境,以移除後收容安養或認領養做輔助,所以TNR與TNA皆為台灣之心的行動方式。
▎TNR如何讓降低遊蕩犬貓(外來入侵種)對原生物種的威脅呢?
現行公、私立收容所收容量超載已是常態,社會並無足夠的能量將街頭上的流浪犬貓移除收容。即便是過去存有撲殺機制的時代,因無法有效控制不當的餵食、棄養;同時沒有足夠的強度以抑制繁殖速度,流浪犬貓的數量居高不下,與原生動物間的衝突已是長年的問題。
與其放任遊蕩犬貓不斷繁衍、增加,以TNR的方式從源頭進行遊蕩犬貓的減量,或許其成效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有所顯現,但卻可以立即改善母犬發情期公犬群聚,與母犬產後護幼的攻擊行為。
無主犬貓以TNR的方式處理,或許有所侷限,無法解決所有問題;但我們也認為,在評估分析現行政策與各項動保資源之後,TNR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行動方案。
就遊蕩犬貓與野生動物間的衝突,台灣之心也持續地與野生動物保育相關團體、學者專家諮詢、交流討論與合作。例如目前已進行一年的「全面絕育計畫」,即與野生動物保育團體及學者合作,選擇石虎與流浪犬生活圈高度重疊的地區優先投入絕育資源、進行高強度的絕育行動。(中部石虎保育衝突區 動保團體啟動浪犬絕育計畫:https://www.nownews.com/news/5047122)
針對遊蕩犬貓的問題,TNR絕對不是唯一解方。無論是收容、教育、救援、送養,甚至是大家對議題的關心,都是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往後我們也會踏著溫柔且堅定的腳步,持續以絕育、教育、政策倡議的原則大步向前行,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努力,解決遊蕩犬貓生及台灣野生動物的困境。
▎處理外來入侵種問題,仍應兼顧動物福利
針對外來入侵種的移除,目前尚無制度化的人道處理規範可以依循。以埃及聖䴉與綠鬣蜥為例,在新聞、網紅自媒體的渲染下,巫婆鳥、屠龍等描述,容易激發民眾對於該物種的恐懼與貼上汙名化標籤。網路上更是隨處可見各種獵殺綠鬣蜥的方式,與幾近虐待的撲殺手法。
然而,即便外來入侵種確實對台灣造成危害,我們面對的既是生命,便應保持對生命的尊重與兼顧動物福利,採用對動物而言痛苦程度最輕微的捕捉方式,更加人道地處理生命議題。
相關文章
- 俗稱的「山豬吊」,是由金屬材質彈簧、續壓套索及踏板製成的陷阱。
-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(下稱本會)對於日前有網紅提出「領養代替購買」口號是否為情緒勒索的議題,提供幾個面向的延伸想法:
- 根據農委會統計,2020年台灣遊蕩犬數量為15萬隻(尚不包含遊蕩貓),而同時全台的公立收容所最大收容值卻僅有8,064隻*。由此可見,遊蕩犬貓數量已遠大於僅靠收容可以處理的數量。…